新闻资讯

环保项目CASE

“担任处长官职资格课程”开课

“担任处长官职资格课程”开课

天极网_专业IT门户

天极网_专业IT门户

必囤系列!开学刚需的文具溯源团!简单粗暴就是便宜!

必囤系列!开学刚需的文具溯源团!简单粗暴就是便宜!

行业新闻

北理工校长姜澜院士在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日期:2025-11-12 08:03:58

  今天,我们共同见证13600余名新生开启人生新篇章。我代表学校党委书记张军院士和全校师生员工向新北理工人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你们的父母师长致以崇高的敬意!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九三阅兵时,习指出,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抗战精神,不仅闪耀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也镌刻在延安时期的科教实践中。85年前,抗战正值最艰难的相持阶段,陕甘宁边区物资奇缺。描述当时,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1940年,极端困难之际,中国高瞻远瞩,在延安杜甫川创办了我校前身——自然科学院,开学时,师生员工仅100余人。黑板奇缺、粉笔奇缺、教材奇缺、纸张奇缺。在极端艰苦中,杜甫川成为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高等学府的起点,点燃了党的自然科学高等教育的火种。

  自然科学院存续五年期间,共有65名专任教师、不到500名学生先后在此工作和学习,他们绝大多数成为了新中国建设的骨干力量,包括3位党和国家领导人、9位院士、5位将军、37位省部级领导等。书写了人才辈出的奇迹、科教报国的奇迹:

  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他们书写了如此众多、如此辉煌的科教报国奇迹?

  延安杜甫川锻造了北理工的底色,为一代代北理工人标定了奋斗的坐标。历史不仅明志,更照亮未来。在此,我想与同学们共勉三点: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陈康白博士决定放弃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工作和自己心爱的实验室,几乎花光了全部积蓄,采购仪器书籍,启程回国。途中屡经磨难,行李尽失,辗转到达延安后,和那些“不能走路,爬也要爬到延安去”的爱国青年一起,投身于抗战建国事业。

  1940年,边区阴雨不断,盐堆被冲, “盐荒”导致民生困顿、财政危机。时任自然科学院副院长陈康白带领教师华寿俊、陈宝诚徒步定边盐池,亲手挖井勘察,发现在地面下二三尺便是含盐的黑泥岩板,再往下则是极高浓度的盐卤“黑水”。没有机械,就用吊桶;没有经验,就反复试验。他们在沙地上用野草筑成田埂,建起一块块盐田,总结出“一天灌水、两天成盐、六天循环”的科学流程,盐产量提升超5倍,连年创历史新高。1943年,盐税占边区财政总收入41.3%,成为支撑抗战的经济脊梁。

  从哥廷根的明亮实验室到延安的昏暗窑洞,陈康白舍弃的是个人的安逸,拥抱的是民族的危难。那一粒粒由他亲手指导晒出的盐粒,如同赤诚的爱国心,在历史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成为照亮一代代北理工人的灯塔。他们是北理工的根脉,你们是北理工的未来。希望你们以报国为志,让青春与祖国同频共振,让理想与时代同向同行。

  二、求是创新:以科学之尺,丈量线年的延安,缺乏精准计时器,机关、部队常因时间不统一而效率低下。自然科学院教师江天成、孙桐带领学生们,主动挑起了制作高精度日晷的重任。没有精密仪器,没有现成图纸,他们靠双眼一遍遍观测日影的移动轨迹,靠笔尖一笔笔绘制计算曲线,靠双手一点点刻下石盘的刻度。晷盘常常刻坏,实验一次次报废,他们在杜甫川的窑洞旁,反复修正、日夜推算,数十次试验、上百次观测之后,终于将误差控制在2分钟以内!建立起边区的第一套 “高精度延安时间”。从此,行军、会议、社会运转有了统一的时间尺度。

  1940年,边区粮食告急,自然科学院生物系主任乐天宇主动请缨,率队开展生态资源调查。师生们忍饥挨饿、翻山越岭、穿越河谷,脚磨血泡、脸晒脱皮,用手扒草丛,用眼辨土质,一棵草一棵草地记录植被。有时夜宿山洞,有时支锅煮草。47天走遍15个县,收集了2000余件标本,为陕甘宁开发提供了珍贵的“资源图谱”。最重要的是,他们发现了藏在延安东南一片无人问津的沼泽荒地:百姓叫它“烂泥洼”,实则是一块“水草丰美、土壤肥沃”的沃土。向中央报告后,高度重视,朱德亲赴勘察,将其命名为“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由此开启。三年后,曾经荒芜的烂泥洼成为“陕北好江南”的南泥湾!

  开拓者的荣光,永远属于敢于在荒芜中播种希望、在未知中开辟道路的人。今天,我们同样面对许多“未知的南泥湾”:也许是理论深水区,也许是科技无人区,也许是技术突围新战场。愿你们传承这份“发现者的勇气”、这份“开拓者的坚持”,向前走、向下沉、向实干,潜心恒心去开拓属于你们这一代人的“新南泥湾”!

  同学们,习指出,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先辈们用:一颗盐,见证了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一块石,刻下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刻度;一片地,开拓了众志成城的希望之路。85载风雨兼程,从杜甫川到中关村,从良乡到唐家湾,从最初的50余个窑洞到今天的万亩校园,一代代北理工人始终赓续自然科学院的精神。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你们奋斗的地方,就是北理工的未来!